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封加平:发展林业产业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举措

来源:中国林业产业杂志  作者:封加平  发布时间:2020-10-24

当前世界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全球衰退,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部署。林业产业具有战略储备潜力大、增值潜力大、产业门类多、产品种类多、就业面很广、市场空间广、绿色发展带动力强、可持续性强等显著特点。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不仅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战略途径,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举措。


 

        发展林业产业对促进国内循环的强大功能

        发展林业产业可为国内带来上十万亿的投资需求。我国46亿亩林地、39亿亩沙地、60亿亩草地、8亿亩湿地是巨大的投资洼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林业投资总额不到5万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12万亿元。可以说,截至目前,金融资本尚未大规模进入林业领域。近几年来,为了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行长周期、低利率的国家储备林贷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到2035年建设3亿亩国家储备林。按照国家储备林的投资标准,一般建设一亩储备林需投资0.9-1.2万元,仅国家储备林建设投资需求就达3万亿元以上。加上林区道路、森林抚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一、二、三产业,至少可创造上十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发展林业产业可为国家储备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林业产业是投资价值最大、综合效益最大的投资领域之一。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一观点。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70的年间,我国林业投入为4.5万亿元,已经创造了20万亿元以上的资源价值、64万亿元的林业产值和每年12.68万亿元的生态价值。森林资源被称为万用资源,投资林业产业,无论是林地,还是林木,都在升值。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森林资源已成为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保健品、生物质材料、生物碳基肥、生物农药等生物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既可以推动当前的绿色发展,又可以为国家储备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

        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我国山区面积占69%,沙区面积占18.12%,两者合计占国土面积的近90%,既是我国生态建设和发展林业产业的主战场,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我国有3.5万个植物种,可形成丰富多彩的物种产业,有不少物种可形成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支柱产业。无论是林业第一产业,还是林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可为亿万农民创造兴林致富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林业产业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实现一举多得。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还可以极大地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良性循环。

        发展林业产业对促进国际循环的强大功能

        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林业产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生物产业、碳汇产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森林作为四大原材料之一,与钢材、水泥和塑料相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可储碳、可循环利用的独特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途径。历次气候大会已相继将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和林产品碳汇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巴黎气候协定已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科学家指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到2030年必须减少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减排目标,2019年1月26日,德国宣布将于2038年前停用占比高达40%的煤电;欧盟已制定2050年“零排放”计划,并于2019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了这项欧盟的“绿色新政”。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把这项计划比作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登月计划。而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将是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举措。目前,欧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市场,瑞典森林生物质能源的占比已高达37%。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但绿色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发展林业产业,特别是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仍然是我国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欧盟合作的重要机遇和空间。

        发展林业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新冠疫情发生后,由于“人流”、“物流”受阻,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明显下降,第一季度我国林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14.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其中进口额167.61亿美元,同比下降8.2%;出口额14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在林产品出口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木质家具、人造板和纸制品,分别下降30.5%、21.2%和11.3%。从近期看,林产品进出口仍然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以扩大国内林产品的消费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是度过当前难关的重要途径。从中期看,我国木材50%以上靠进口,食用植物油70%以上靠进口,橡胶80%以上靠进口,这种格局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不会改变。从长期看,国际林产品市场需求还会增长,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抓住一切机遇修复国际供应链并拓展新的市场渠道,逐步恢复林产品的进口水平,将有利于缓解疫情对林产品国际供应链的影响,保持我国在全球林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绿色发展。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秉持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发展林业产业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的应有之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林业高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推进绿色发展将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加强林业高新技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必将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为促进“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作出新贡献。

        发展林业产业、构建国内国际循环的战略重点

        以全面拓展林产品国内循环为基础,带动林产品国际循环。我国是一个林产品超级大的市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大林产品消费市场地位。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复工复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新一轮林产品市场的拓展,这是我国林业企业拓展国内林业产品市场循环的新机遇。林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农村有很大的就业空间,特别是林业产业多为野外作业,不易受到疫情的影响,可为大面积实现“六保”、“六稳”提供重要条件。当前应落实复工复产政策,对林业企业实行贷款贴息;适当降低林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及社保缴费;对企业房屋租金等提供补贴或促进出租方减免租金;取消实木地板消费税,扩大林产品国内消费;提高林产品出口退税;增加国内木材产量,确保原材料供应;同时尽力扩大林产品进口,逐步修复全球林产品贸易链条。

        以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为龙头,带动林业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国家储备林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好的融资政策,完全符合林业发展特点。要让这一好政策落地,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担保问题。国家储备林项目一般投资金额较大,担保是银行贷款必备的条件。因为建设国家储备林既有经济性,又有生态性、公益性,应当积极探索政府担保、融资平台资产担保、林权担保、项目未来收益担保等多种担保机制。二是树种选择问题。国家储备林主要目标是储备木材,但也不排除具有多种效益的高经济价值的树种。国家储备林贷款虽然贷款周期长,但终究是要还贷的。因此,选择花、果、叶、皮、观赏、木材多用途的树种,可以把国家储备林的长周期变成年年有高收益的短周期。这对保障还贷、改善生态、增加木材、带动林业一二三产业发展、致富林农、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以建立完善四大市场为基础,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山区、林区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数十万亿的森林资源资产,目前仍处于沉睡状态。加快构建四大市场是全面盘活这一重要资产的关键途径。一是加快建立中国林产品交易所。2019年,我国林业产业产值已突破8万亿元,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林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国。建立中国林产品交易所,对于实现全球林产品的公开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原材料来源、拓展林产品市场、推动林业产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二是完善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交易机制。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2009年6月26日,我国已在北京建立了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但由于存在林业产权不明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难、交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交易业务尚未完全开展起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和交易机制,找到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三是加快建立森林生态产品市场体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把林区丰富的生态产品与国内国际巨大的消费市场连接起来,把林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及带动“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四是加快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中国已承诺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林业碳汇是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不仅是实现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这四大市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大、带动力强,可以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战略性的新动力。

 

(作者封加平系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现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定管理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首批特聘专家)


(来源:中国林业产业杂志)


40018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