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在身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洪秋婷 李锦让  发布时间:2021-01-18

  梅州市区俯瞰。

  吴腾江摄

  广东梅州,是客家民系最大聚居地之一,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梅州涵盖梅县区和梅江区,而这两个区就是有名的华侨之乡梅县地区的核心区。

  不论多远,从梅州穿城而过的梅江一直连接着祖籍梅州、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

  父子传薪、兄弟勠力、夫妻合璧……华侨华人数十年如一日支持侨乡梅州发展建设,写出了一段段动人佳话。据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华侨华人共为侨乡梅州捐资捐赠超30亿元人民币。

  父子传薪 弘扬优秀客家文化

  “没有客家文化的客家还是客家吗?”今年82岁的吴德芳祖籍梅县地区程江镇,出生于马来西亚。随着城市化和海外客家族群人口的“老化”,马来西亚客家文化式微,这让吴德芳深感忧虑。

  身为马来西亚客联会总会会长兼隆雪客家总会会长,吴德芳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为弘扬客家文化奔走。2004年,他发起设立“客家文化节”,并于同年在马来西亚槟城推动成立“马来西亚客家文物馆”;收集文物并捐赠给广东省华侨博物馆和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出资组织孩子回家乡接受客家传统教育,培养华裔后代的家乡情结……

  走进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的马来西亚展厅,客家人南渡用过的大量工具、读物、图片、图表等展品映入眼帘。“当看到有值得收藏的文物时,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购买。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橱柜,我还特意买了个新橱柜跟人家交换。”吴德芳说。

  “这些年,我带家人回乡祭祖,让子孙感受家乡文化,就是让他们知道‘根’之所在。”吴德芳时常教育儿孙不能忘本,以儒家的中庸之道做人做事做生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吴逸琛年少时就积极参与马来西亚客家社团活动。2004年,吴逸琛第一次回梅州寻根,此后几乎每年都带青年客商回梅州进行文化交流。

  “我带他们参观梅州的特色围龙屋,了解梅州的工业、农业、商业和旅游业,希望通过寻根活动让马来西亚的华裔青年对梅州和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吴逸琛说,这里环境干净,人也热情,很亲切。文化交流活动中,有许多马来西亚华裔青年客商也会积极寻找机会与梅州本地商人进行合作,为梅州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兄弟勠力 打造“世界客都”品牌

  在繁华时尚的香港街头,“裕华国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摆满柜台,琳琅满目,广东梅州的产品尤为抢眼。祖籍梅县地区松口镇、出生于印尼、后定居香港的“国货大王”余国春和弟弟余鹏春,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荐家乡产品。来自“世界客都”梅州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我们想为家乡做点事。”余国春说,梅州有不少产品如金柚、茶叶、娘酒、陶瓷等在香港深受欢迎。

  除了展示梅州的产品,余氏兄弟还积极为家乡的各项福利事业捐款,回馈社会。这些年,余国春先后为家乡梅州捐款390余万元人民币,余鹏春则以家族和公司的名义或通过香港梅州联会等直接或间接支持家乡建设。

  余鹏春认为,当前,梅州的投资环境和交通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只有让更多人来梅州、留在梅州,城市才能取得更大发展。近年来,余氏兄弟一直为此忙碌。兄弟俩通过香港梅州联会与梅州市委、嘉应学院密切合作,希望通过推进“客商孵育工程”等项目,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让他们留在梅州有更好的发展,为“世界客都”做贡献。

  夫妻合璧 兴办实业“反哺”家乡

  “梅州真是营商的热土,各级政府对外来投资者关怀备至。‘一个中心’服务、‘一个窗口’审批项目,这样的‘保姆式’服务,让我们企业家非常感动。”祖籍梅县地区西阳镇、早年移居加拿大的熊琳祥动情地说。

  2003年,事业有成的熊琳祥和妻子刘森梅决定回国投资办厂。“选择在梅州,重要的是可以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熊琳祥说。

  为梅州发展倾注心血的熊琳祥夫妇,一直致力于推介梅州。“我是梅县人,这么多年在外,我都将家乡的发展变化及时向亲朋好友通报,也经常带自己的亲人回家乡,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的热情与质朴。我自己还会请好友来梅州游玩嘞!”熊琳祥笑着说。此外,夫妻二人还一直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修路建桥、设立“熊琳祥奖教金”等等,累计捐资人民币超百万元。

  “作为华侨华人,我们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在身后,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熊琳祥说。

  “现在我们夫妻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待在梅州,如果有合适的项目,我们愿意继续投资支持家乡发展,愿以一己之力,和家乡人民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熊琳祥说。


40018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