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中医农业”助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18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文化和中医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中医农业”与时俱进,厚积薄发,在研发领域进 展很快,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要居于农业产中环节,而产中环节正是小农户活动最为集中的领域。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户98.1%,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70%,因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因地制宜加强扶持小农户对中医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应积极探索将农资供应服务或农产品销售、储藏保鲜服务同“中医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服务结合起来,归入中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

二,″十四五”时期,中医农业产业布局需要关注两方面: 1,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新兴产业提出了要求,中医农业产业应助力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2,是中医农业产业本身布局着力点的变化,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布局关注点的层级也需提升,应将重点转向区域集群的建设。通过在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集群的发展实现整个中医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三,“中医农业”助力国家支持的有关“乡村振兴”重要项目。 联系并选择符合相关条件的项目,将“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植入农业重点项目的农产品生产程序中,以生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色香味全、功能性强、保鲜期长、抗逆性好的产品,而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等效果。并且,“中医农业”投入品土壤修复剂能使土壤团粒结构、微生物群落和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实施“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的“组合拳”方案,应用各种中医原理技术方法(投入品)优势互补、集成创新,探索综合解决和改善项目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合作共嬴的成果。

四,将中医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

1,要进一步突出中医农业产业特色,努力建立一批创新效率明显提升、产业带动效果显著、协同机制运行高效的各种类型“中医农业示范基地”。

2,要加快发展"中医农业”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供应链、增加价值链,促成具有凝聚力、稳定性的循环产业链,如: "中医农业″产品可对接生态餐饮业、有效提升市场消费需求(因提高了食材消费口感、健康功能性和生态环保附加值等)。 3,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中医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能反向促进生产端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增加生产规模,又能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环节有机融合,要对接市场需求,研发更多的衍生产品,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4,将″中医农业产业化”项目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五,充分发挥中医农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有效衔接中的作用。 “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是在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多重技术手段的组合拳式技术方案。

多年来,“中医农业”团队在西南石漠化地区、东部盐碱化地区、西部寒旱地区及广阔的草原地区将“中医农业”植入当地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中,形成了“中医农业”技术方法集成思路在上述地区推广模式的大量经验和成果。以这些经验和成果为基础,尤其是以“中医农业”在上述地区“特色种养业”中“食药同源农产品”产业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切入点,推动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章力建 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中医农业首倡科学家、研究员、博士、博导)


40018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