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18
鲜嫩的豆角、诱人的萝卜、翠绿的菠菜……春节临近,青海西宁城北区的小桥农贸市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种蔬菜整齐码放在各摊位上。“和过去比,这几年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变化真大,菜品很丰富,即使在西北高原上,每天也能吃到全国各地的新鲜菜!”正在选购蔬菜的市民李丽娟说。
“供给有保障,质量更优化,品种更丰富。”李丽娟的感受印证着青海“菜篮子”变化:2020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67万亩左右,蔬菜产量152万吨以上,自给率71.5%左右。油料总产28.88万吨,自给率达到339%。
为做好春节期间全省“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根据“全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视频会议”精神,青海各地加强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运输,确保市场供应。总体看,今年全省“菜篮子”产品种类丰富,库存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为全省人民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提供坚实保障。
乌兰康鸿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大棚里的小油菜即将上市。
“菜篮子”供给有保障
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是青海最大的“菜篮子”,也是商务部确定的全国50家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承担着西宁市及全省的主要农副产品供应。
春节前,记者来到这里,集散中心蔬菜交易区车水马龙,装卸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每天从青海本地以及甘肃、河南、四川等地的一百多种蔬菜源源不断汇集于此,又从这里发向全省各地。
“市场每天蔬菜进场量保证在1400吨左右,春节前还能突破2000吨。目前不仅大白菜、冬瓜、土豆、洋葱、西红柿、黄瓜等北方冬季常见的蔬菜,而且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细菜品种供应,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该中心负责人王正旭告诉记者。
“总体看,全省主要‘菜篮子’产品中,牛羊肉、油料、奶类、冷水鱼生产自给有余,蔬菜、猪肉、禽蛋需要一部分从外省调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了解到,青海冬春季生产在11月至次年3月,约5个月,目前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冬春季可提供25万吨蔬菜,占市场需求的30%。主要种植区域为海东西宁两市,约占71%,海西地区占15%,海南、海北等其它地区占14%。
“肉盘子”也是群众“菜篮子”的一部分。截止1月底,全省肉牛存栏170.9万头,至春节前可出栏11.4万头,肉羊存栏313.8万只,至春节前可出栏28.8万只,生猪存栏58.6万头,至春节前可出栏9.4万头,产奶牛头数4.8万头,日产奶量46.3万公斤,蛋鸡存栏143.3万只,日产蛋量9.3万公斤。
小小“菜篮子”关乎大民生。在落实“菜篮子”负责制方面,青海一方面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工作,2020年首次组织对全省“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工作进行了考核,将考核任务纳入了省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保障了“菜篮子”产品的有序流通和供应。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强蔬菜生产能力,引导群众合理安排茬口,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设施农业种植率、产出率,同时推进牦牛、藏羊产业发展,全力恢复生猪生产目标。
“菜篮子”质量更优化
萝卜、青椒、小油菜……近日,记者在西宁市王府井超市蔬菜柜台看到摆满了各种标有大通“老爷山”标志的蔬菜。工作人员介绍,大通县的绿色蔬菜每天都会向超市供货,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没有农药、没用化肥,大通的蔬菜吃起来口感很好。”一名正在采购蔬菜的西宁市民翘起大拇指说。
“菜有菜味,果有果香。”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广生说:“为了保障冬季蔬菜供应,我们合理安排茬口,指导园区或者农户种植周期较短、产量较高的叶菜类蔬菜,其次做好技术指导,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农机推广等项目提高蔬菜品质。”
另一边,大通森田设施农业基地的标准温棚里,王爱花和丈夫钟寿国正忙着将自家温棚里的上海青打包装车。“这几个月上海青的价格逐渐涨起来了,尤其这两天临近过年,绿叶菜也卖得比较好,国庆节前种下的菜以已经出了五六茬,可以一直供应到过完年。”王爱花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租赁的10个大棚在冬季基本以油菜、上海青等叶菜为主,自产自销的方式能带来7万元左右的年均收入。
据大通县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主管吴千伍介绍:“园区共有500多个棚,公司严格把空园区内农作物的质量,尤其是冬季,通过县里的种子站,为种植户提供优良品种,全区使用有机化肥,出场的菜会统一进行质检,以此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抓手,青海不断推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青海更加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抓好稳粮、增猪、禁捕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化肥农药“双减”明显,完成试点3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8年减少40%和30%以上。
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村民正在采摘油菜。
本地菜更有“青海味”
“立春”时节,高原上依旧寒意阵阵,可温室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
“春节前鲜菜市场好着呢!批发价在3块钱左右。”村民甘海珠夫妻俩一边忙着采摘小油菜,一边告诉记者:“12月种下去的小油菜这个时候刚好可以采摘,马上就过年了,超市、农贸市场的需求量都比较大。”
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乌兰康鸿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上百栋大棚里春意盎然,小油菜长势正旺,青萝卜即将上市,还有果肉飘香的奶油草莓更是成了高原上的“紧俏货”。
“由于地势较高,全县的果蔬基地比较少,这个季节叶菜类的蔬菜都已成熟,公司每天向县城供应800斤鲜菜蔬果,可保障全县30%的供应量。草莓更是只有我们一家,所以每天都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冯明军说。
春节将近,全省蔬菜大棚内,农民抓好作物管护,农产品生产跟得上;批发市场里,经销商优化供应链体系,货源充足有保障;超市货架上,瓜果蔬菜种类繁多,丰富百姓“菜篮子”。
同样,在青海格尔木市农垦(集团)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奶油草莓、人参果、辣椒、西红柿等蔬果都已成熟,准备上市。
“集团现有蔬菜种植户1010户,种植蔬菜种类主要有叶菜、根茎、球茎、瓜、茄果、豆、食用菌、芽菜等八大类30多个品种,年生产供应量近1.8万吨,占格尔木蔬菜生产量的80%以上。”格尔木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保世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蔬菜稳产保供,当地政府部门与企业合力丰富百姓“菜篮子”。2014年至2020年格尔木市财政累计投资4306万元,农垦集团自筹6644万元,实施了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钢架大棚、旧棚改造、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工厂化育苗及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在格尔木市财政、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农垦集团公司的基地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40018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