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品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3
街边的早点摊、奶茶店……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体商户,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今年以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消费需求不足、复工复产难、房租人工成本高企、现金流吃紧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那么,当前个体工商户还面临哪些困难?怎样才能渡过难关?
房租压力急需缓解
“最大的压力就是房租,一个月8000元,占到了收入的绝大部分。”醉初花艺花店店主杨爽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她在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路租下一家店面卖鲜花,以往生意还不错,遇到旺季一个月纯利润能过万元。杨爽计划着,再经营两三年,也许就能攒点钱换个更大的门面。
但一场疫情打乱了杨爽稳扎稳打的节奏。“春节本来是一年中最赚钱的时候,结果因为疫情直接关门歇业,只能眼看着备好的鲜花一朵朵凋谢。”两个月后,重新开业的杨爽发现,人流量大不如前。“以前一天能接待十几位顾客,现在也就两三位顾客,除了5月份有点微利,其他时候都在亏钱。”最让杨爽头疼的还是房租,“无论店里是亏还是赚,每个月8000元房租是硬支出,如果生意再不好转,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发现,“房租”是个体工商户提及最多的难题。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一家琴行老板娘李燕告诉记者,她的店铺每个月租金要1万元,2月份房东减了5000元租金,其他时间房租照付。“疫情期间,为了维持运转,我们全员降薪,但房租是逃避不了的成本。”
虽然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减免个体工商户房租。但李燕认为,对于普通出租人来说,这只是个建议,并不具备强制性。“房租免或者不免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房东个人意愿,有些房东也面临着房贷、车贷等家庭生活开支问题,不给我们减免房租,其实也能理解。”
对此,有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可采用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间接补贴方式,鼓励私人业主减免房租,进而减轻个体商户的承租压力。
7月30日,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高端民宿归原小镇内,前来旅游的游客在民宿小院里休闲娱乐。 新华社记者 刘 潺摄
消费需求有待拉动
回忆起疫情暴发初期,广东深圳市宝安区甲钵常德土钵菜餐厅老板孙志仍然心有余悸,2月份整整一个月不能营业,门面租金、员工工资、员工宿舍房租等成本一个月就要11万元,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现在生意正在好转,这个月来店里吃饭的顾客明显增多了。”但孙志发现,虽然深圳疫情防控等级早已降级,但客流量却始终未恢复如初。“以前店里的顾客大部分是周边一些工厂的员工,现在很多工厂还没完全复工复产,加上娱乐场所也没放开,客流量大大减少。”孙志说。
与孙志一样,经济社会复工复产情况直接关系着诸多个体工商户的生存。北京人李莹辉几年前开设了个人摄影工作室,平时主要拍摄各种发布会、大型赛事活动,月收入有一两万元。“今年很多赛事取消,一些发布会改在了线上,只能给别人拍拍证件照维持生计,一个月勉强能赚一两千元。”李莹辉感慨,国家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拉动市场需求,自己的工作室才能“死里逃生”。
消费信心也待恢复。“疫情对我们培训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招生,在以往的招生旺季,我们一个月能招10多个学生,今年只招到一半。”李燕说,疫情让大家花钱变得谨慎,即使是给孩子花钱,也要精打细算。
此外,由于经营节奏被打乱,还有不少个体商户现金流吃紧。银保监会的调查显示,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需求发生了变化:新增信贷需求旺盛,纾困、救急性贷款需求增加,短期内偿还贷款能力下降,还款压力增加。因此,及时给予个体商户资金“活水”解渴,保证可持续的现金流迫在眉睫。
帮扶之外还要自救
面对困难,不少个体工商户选择以自救寻求突围。
有的个体工商户采取暂时关停线下门店及加强线上服务等方式。“虽然现在客流量在慢慢恢复,但我们还是准备把现有门面转让,寻找好位置重新开始。”湖南省邵阳县宾希法龙服装店店主曾思思说,疫情让大家习惯了网上购物,这个消费习惯一旦养成,对实体店的影响很大。为此,曾思思也学着在朋友圈发打折促销信息,吸引新老顾客。“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服装行业的玩法变了,我们也得跟着变,未来打算铺设线上渠道,加强线上经营,线上线下相结合。”
有的个体工商户采取拓展新业务、转向新领域等方式突破困境。“这几年自媒体、手机摄影对传统摄影行业冲击很大,我们这行去年就出现了下行苗头,只不过疫情又添了一把火。”李莹辉说,他在继续经营个人摄影工作室之余,也开始转型做自媒体,拍摄Vlog视频“吸粉”,希望做大视频号,以流量换取收入。
“疫情其实也为个体工商户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线上商业模式提供了机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个体工商户要展开自救,还要扩宽融资渠道,做好现金储备,以应对潜在危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40018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