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里护林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罗 兰 洪 菊  发布时间:2020-09-08

巍巍大别山,峰峦秀美,森林茂密。在茫茫林海中,隐着一片仙境——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沟谷清幽、草木茂盛、山色秀美,是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量最多、林相最好的国有林场。

上世纪50年代,黄柏山处处荒芜。从1956年开始,一代又一代林木工作者用青春和生命,将一座座荒山植成了绿海。如今,黄柏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7%,氧气充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间峰值可达47.8万个/每立方米。水源充沛,每年为鲇鱼山水库涵养水源1.6亿立方米。2006年,黄柏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16年,黄柏山被评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

①让荒山披绿装

黄柏山位于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万亩,是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曾经郁郁葱葱的黄柏山,因连绵战火和人为砍伐,几十座山峰的树木所剩无几,只留下陡石和荒草。因水土流失严重,黄柏山每年向淮河重要支流灌河倾泻泥沙无数。

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商城县国营黄柏山林场”正式成立,有志青年来到林场,扎根深山植树造林。

“初建场,只有7个人。县里抽调数百名社员,在场部背后的山坡上一下子栽植了3000多亩杉木苗,这是黄柏山历史上第一片人工杉木林。”在黄柏山林场总部的大院里,已经80多岁的第一代林业工人熊笃开向笔者讲述起当年的艰苦经历。

那时工人们搭草棚,睡地铺,风餐露宿,每天要炼山、整地、挖槽、栽植、除萌、抚育、砍灌、割藤。所有树苗都是靠人从60里外的达权店挑上山,星夜出发星夜归,第二天必须栽下去,如果不尽快栽下去,苗木的存活率会非常低。

熊笃开说,住在深山里,交通不便,生活用品要到几十里山外长竹园供销社买,而且还是限量,当时有一首打油诗特别能形容黄柏山林场职工生活困难: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挑碳的,仔细一看是林管站的。

虽然生活艰苦,但工人们干劲充足,他们秋天上山采种,冬天砍草整地,春天育苗栽树,夏天砍灌护苗,一年到头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大家浑身充满着劲儿。种树,是他们唯一的目标,种树,是他们喊了一辈子的口号。

熊笃开老人回忆说:“三九天挖穴整地,穿着单衣还直冒汗。那会儿磨刀石可金贵,俺们中午一下工都抢着去磨刀。大伙儿不比旁的,就比干活,我比你干得多我就光荣。那时候兴写简报,越表扬,越干得欢。”“看着树苗一年年长高,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

通过十六年艰苦创业,让黄柏山出现了第一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林场职工也由最初的7人发展壮大为上百人。

②宁可人下岗,不让树下岗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林场大面积人工造林基本结束,黄柏山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盎然。林场工作重点也从造林转为重点加强人工林抚育管理和低产林更新改造,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率。

当时,如何让幼林既成林又成材,解决林场生计,是急需破解的难题。1972年,根据当时的河南农学院老师赵体顺对杉木林进行间伐的建议,在林场员工张培丛带领下,林场开始对杉木林进行间伐试验,并逐步探索出“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稠留稀”的抚育间伐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林场不仅在林业上获得第一笔收入,也促进了木材蓄积量的迅速增加。

黄柏山地处大别山区,人均耕地少、粮产低,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林场郁郁葱葱的树苗就是他们眼中的钱袋子,盐罐子。一些不懂法又为生活所迫的村民曾偷偷上山砍树,趁着夜色运到湖北卖出去。这让护林员们伤透了脑筋,也一度成为村子和林场关系紧张的主因。林场职工不分昼夜同盗伐分子做斗争。

如果说林一代是“创业”造林,那么“林二代”就是“守江山”护林。45岁的汤昌兵是个“林二代”。他1992年上山的时候,才17岁,子承父业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林工。他待得最多的地方,是林场里最艰苦的瞭望岗。林场最怕山火。每年“十一”到第二年“五一”,是林场最为紧张的防火期,瞭望岗需要护林员不间断把守,四周一轮换。上面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就着手电筒的光读书、写防火巡查日记。汤昌兵工作的地方只有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瞭望岗,就这样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还足足开了6个洞,每个方向至少一个,便于护林员随时观察火情。冬天山上最低达到零下10摄氏度,即便这样,护林员也不敢生火取暖,在林区,一点点火星都可能酿成不可预见的灾难。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偷树的渐渐少了,林场护林压力减轻,但经营却陷入困境。此前,国家已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场要自己“找饭吃”,树木成为“吃饭树”,有些林场出现了竭泽而渔式的毁灭式采伐。

2002年,余英禄开始主持黄柏山林场工作时,他说:“把这些树像孩子一样抚育了几十年,为了‘吃饭’把它砍了,真不忍心。而且,砍了就没有了!职工们都不答应。宁可人下岗不让树下岗!”

第二年,黄柏山林场在河南率先推行国有林场人事改革:一批人守业,一批人离岗,一批人另谋出路。“当年就省下100多万元,相当于把500亩以上、40年成材林留在了山上。”余英禄说,没有一个分流出去的职工去他办公室“讨说法”,为了保护这片林子,这些职工不得不离开林子,离开心爱的黄柏山。余英禄感慨地说:“我们定下原则,林木蓄积的消耗量一定要小于增长量,有多少钱就发多少工资,这片林子是我们勒紧裤带,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林场不仅不砍树,还要再种树。黄柏山林场租赁周边乡村山场4.2万亩,全部栽上树。林场的面积扩大近一倍,由一个不足6万亩的小型贫困林场,蜕变为拥有10.6万亩后备资源的中型林场。

③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棵树

进入21世纪,林场对黄柏山森林资源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分类管理。河南省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场长丁大军对笔者介绍说,“我场采取工程规模造林、集中连片抚育和见缝插绿补植补造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对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林场实行封禁保护;对用材林和人工中幼林,实行定期抚育,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同时开展了杉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黄山松抚育间伐技术研究、毛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为林场的营林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森林培育和管理,2010年以来,林场年均开展中幼林抚育超10000余亩,新造、改培2000亩以上,同时建立森林联防体系并实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目标责任制,以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与品质。

同时,黄柏山林场也迎来了“林三代”,他们正活跃在林场的各个岗位。

乐俊龙原是黄柏山林场护林防火检查站的工作人员,负责黄柏山林场林木外运检查和森林防火检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枣树榜村是进入黄柏山林场的必经之地,黄柏山所辖6个村,人口6000余人,从武汉返回人员就有200多人。疫情防控任务很重,我必须坚守在这里,守护好整个场区人的安全。”乐俊龙微笑着说。

距离枣树榜村16公里的筲箕垱林点,林场工作人员朱贤龙正戴着口罩间伐改培。“疫情逐渐平稳后,生产也要抓紧。我们把小的、弯的树木伐掉,套种‘鹅掌楸’和‘枫香树’,这样可以改良土壤,生态效果会更好。”朱贤龙说。

每天天刚放亮,黄柏山林场黄柏山资源管理站站长朱贤银就已吃过早饭,穿上橙色防火服,带上磨得锃亮的镰刀,进山巡防。砍砍杂草、去去枯枝,消除隐患是他每天进山的“必修课”。在总面积达20.4万亩的林海中,驻守在八大林区近40个林点中的60多位像朱贤银一样的护林工人,日夜巡防其中。

“林区工人和山区群众都深谙此理: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每棵树,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每片林,才能保青山不老、万古无虞。”黄柏山管理处主任纪道宝感慨地说,“自2003年起,我们实现了连续1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森林资源损失、无扑火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这里山是绿的,水是甜的,空气也是甜的”。黄柏山的优美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黄柏山林场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由单一营林生产向旅游产业双向发展的战略大转移,近10年时间,完成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等工程,组建了导游队伍,基本形成了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网络。旅游开发使黄柏山林场实现了由“砍树卖树吃饱饭”向“看树观景吃好饭”的转变。

旅游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70多户,运输商贸户20多户,种植香菇、大别山玫瑰、山木耳、鲜竹笋等土特产品,开展油茶、茶叶、野蜂蜜等农产品加工。截至目前,黄柏山森林总资产达65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是当地同行业职工的2倍多。全场70余公里林区公路实现了高标准硬化,现代化办公大楼优美壮观,职工公寓整洁舒适,林区林点功能齐全,林农民居生机盎然,森林景观秀丽迷人……


4001893518